投資人必讀|《看新聞做投資:當自己的分析師》書評心得+五步驟分析新聞法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看新聞」幾乎是每個投資人日常的習慣。
但問題來了:

我們是在「吸收新聞」?還是「被新聞牽著走」?

林洸興老師的這本《看新聞做投資:當自己的分析師》,是一本教我們從新聞中找線索、做邏輯推演、而不是被情緒影響的實戰型書籍。所以今天想來分享一些,這本書的重點!

以及到底該如何拆解新聞的步驟

投資思維的建立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希望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反覆強調,投資者不應過度依賴專家建議或市場傳言,而是應該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 獨立分析能力:培養對新聞事件的獨立判斷力
  • 批判性思維:質疑主流觀點,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 系統性思考:將單一事件放在更大的經濟和市場背景下考量

通過這種方法,投資者能夠避免從眾心理和情緒化決策,形成更為客觀的市場觀點。

新聞是觀察器,不是操作指令

書中強調,新聞是用來「觀察市場情緒」的,不是直接當作「買進或賣出」的信號,就像作者提到多數投資人聽到「美股創新高」就跟著買,但往往追在最高點。因為新聞報出來時,市場早已經開始反應了。真正厲害的投資人,是在新聞出來前,已經感覺到氣氛在變。

所以作者建議:「不要用新聞來決定買賣點,而是觀察『市場是否已經提前反應』。」因為新聞是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市場是反應未來的預期

我非常認同這一點。從交易經驗來看,每當一個消息「上了新聞頭版」,通常都是行情即將反轉或進入高風險區的時候。例如最近川普提出新一輪對中國與墨西哥的加徵關稅計畫,這消息一出,許多媒體用「衝擊全球供應鏈」、「將引爆全球製造業成本上升」等字眼來強調利空。

但其實,美國指數在消息發布前就已開始波動,而不是等新聞出來才動。而我們更可以從資金提前轉向防禦性資產(如黃金),或是科技股出現拋售潮,就看出市場已提早開始布局風險。這就是作者強調的:「新聞是結果,市場反應的是預期差。」

尤其在政治新聞中更常見這種現象。川普政策向來具有戲劇性與市場影響力,但市場在歷經 2018 中美貿易戰洗禮後,對其風格已具備一定「預期性」,也就是新聞一出,很多資金其實早已轉移或避險完畢。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

不是看到新聞再反應,而是從資金流與氣氛變化,搶先一步感受趨勢。

建立分析邏輯

三層次分析新聞:總經→產業→公司

我很喜歡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也就是「由大到小」的分析邏輯,所以每一則新聞都要拆解為:

  1. 是總體事件還是產業新聞?
  2. 哪些產業會受益/受害?
  3. 哪些公司會是潛在標的?

舉例來說,當新聞報導「原物料價格上漲」,我們不能只用「通膨壓力加劇」這個角度去理解。這只是現象,而不是原因。作為投資人,我們應該進一步問:為什麼漲?誰受惠?誰受害?會持續多久?

背後可能的驅動因素其實很多,包括但不限於:

  • 供應鏈瓶頸:如疫情期間港口塞船、物流中斷,使得原物料供應跟不上需求。

  • 美元走弱:大宗商品(如銅、鋼、鋁)多以美元計價,當美元貶值,價格自然上升。

  • 地緣政治因素:像俄烏戰爭推升能源價格、黃金避險買盤等。

  • 需求回升與市場預期交織:例如中國復工後的原料回補需求,或市場預期全球基礎建設支出成長等。

這些結構性因素背後對市場造成的影響,就遠比「通膨」單一解釋來得深遠。
再進一步延伸,原物料上漲會帶來什麼連鎖效應?

  • 對上游原物料公司(如鋼鐵、礦業、能源)來說是直接利多。

  • 對下游用料成本高的產業(如塑化、電子零組件)則是壓力來源。

  • 而政策面,則可能促使央行加快升息、縮表,壓抑經濟過熱,反而對股市構成利空。

也因此,表面看似單純的新聞標題,其實蘊藏的是整條產業鏈的漲跌密碼。如果我們僅停留在「原物料上漲=通膨」的邏輯,那只是在重複媒體觀點;但若能拆解出背後成因與可能連動的產業脈絡,那就是投資機會。

這就是我在讀這本書時很有收穫的一點:新聞是入口,而不是結論。重點不是新聞寫了什麼,而是你能從中看到什麼。

 

拆解語言陷阱

辨識新聞中的情緒用語

在本書中也提醒,不要被媒體的情緒性用語牽著走。現代媒體為了搶佔注意力,往往會使用聳動標題來吸引點閱,例如:「台股血洗崩跌」、「全球市場恐慌爆發」、「股災再起」等。但實際進一步查看內容,背後的跌幅可能不過是1%~2%範圍內的正常震盪。

書中就舉了一個例子:某天媒體大肆報導「台股崩跌200點」,造成投資人恐慌出場,但實際上這不過是指數大約1%的正常回調,從歷史波動區間來看根本算不上是「崩盤」。這種「用詞過度放大」、「忽略比例概念」的報導模式,其實不斷放大市場的恐慌情緒,進而影響一般投資人的判斷力。

我自己在閱讀新聞時,也特別警覺這類語言陷阱。舉例來說,我會將標題中的特定詞彙視為市場情緒過熱或過冷的風向球

  • 「暴跌」、「血洗」、「恐慌性拋售」:通常出現在市場已大幅下跌後,這時常常是短線情緒低點的反指標。

  • 「爆發」、「萬箭齊發」、「全面看好」、「專家一致看多」:這些聽起來像極了「利多出盡」的訊號,反而要提高警覺。

  • 「黃金唯一避險」、「資金湧入特定產業」:是否真有資金進場,還是媒體渲染?這需要搭配量能與籌碼數據來驗證。

我會習慣在看到這類字眼時,先不急著反應,而是退一步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個情緒,是基於真實數據,還是記者用詞誇張?

2. 市場是否已提前反應?會不會是「利空出盡」?

3. 這段話背後有沒有操作意圖或只是一種渲染?

新聞中的語言,從某個角度來看,就像是市場的情緒指標。如果能訓練自己從語言中看出市場的情緒週期,反而能更理性地做出投資決策。

投資的本質是情緒管理,而不是情緒參與。
懂得拆解情緒,其實就是在替自己做風險控管。

紀錄與驗證

透過回測養出市場直覺

在書中,作者提到一個非常實用的習慣:透過紀錄新聞與市場反應,逐步養成自己的市場敏感度

他分享自己從 2008 年開始,每天記錄以下三個關鍵要素:

  1. 當天的新聞標題
  2. 市場第一時間的反應
  3. 隔日或一週後的價格變化

這個流程看似簡單,卻是一種從「跟風者」進化為「獨立分析者」的核心訓練。因為你不是只是接收資訊,而是透過記錄、預測、驗證,慢慢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市場判斷邏輯。

書中強調:「市場的情緒變化,往往比新聞本身更值得觀察」這句話提醒我,真正影響價格的,不是新聞的內容,而是市場怎麼解讀、怎麼反應。

不要追新聞,要追趨勢

在市場裡,新聞其實是「過去式」的記錄,而不是「未來式」的預告。它告訴你事情已經發生,但卻很少揭示「接下來會怎麼變化」。

作者在書中指出:真正影響資產價格的,是市場對未來的預期與資金的提前布局,而不是新聞本身的內容。也就是說,如果新聞上了頭版,可能早就不是投資的起點,而是行情的終點。

還記得 2020 年疫情剛開始時,只有少數投資人意識到「口罩、防疫、遠距醫療」會成為新趨勢。這時的新聞報導還只是零星警訊,股價也僅小幅波動。但當主流媒體開始每天報導疫苗股、口罩股、視訊教學股時,這些標的早已飆升數倍。當投資人興沖沖地根據新聞進場時,往往已經站在山頂邊緣。

趨勢的真正起點,是在媒體還沒注意到的時候;趨勢的結束,才會被媒體大肆報導。

四大案例解析

中美貿易戰

川普宣布對中國課徵高額關稅時,媒體與市場普遍認為這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導致股市劇烈震盪。但作者指出,在這波「全面唱衰」的氛圍中,其實蘊藏著結構轉移的機會:本土供應鏈概念股反而受惠於轉單效應。

他提醒:「當全世界在唱衰時,有一種操作叫做『逆向邏輯』。」

這是典型的「利空中找亮點」案例。貿易戰確實打擊全球供應鏈,但也推動製造地區的轉移與在地化趨勢。

  • 台灣的中低階電子製造轉單受惠

  • 越南、印度等替代市場成為新焦點

  • 美國本土自有供應鏈(如軍工、農業器械)也因此崛起

📌當所有人恐慌時,資金可能早已找到避風港。

台積電財報與科技股

每次台積電的法說會一出,媒體就會大幅報導營收與 EPS 數據。但作者提醒,市場關注的不只是數字的高低,而是「是否優於預期」。

「要比的是預期差,而不是絕對數字。」

舉例來說,當市場預期 EPS 會是 8.5,但公司公布 8.3,即使數字不差,股價也可能下跌,因為「落空的期待」才是股價反應的主因。反之,當預期很低,只要略優於共識預期,就可能出現驚喜上漲。

📌 不要只是看財報的絕對數字,要學會分析市場的預期落差(Expectation Gap)。

美元升值與出口產業

作者提到,當美元升值時,新興市場壓力大,但反而是出口比重高的企業會因為匯兌收益與競爭優勢而受惠。例如:台灣的紡織、工具機出口業者、擁有美金計價收入的公司。

匯率變動對企業影響不只限於進出口價格,也影響:

  • 匯兌利益/損失

  • 海外收入占比高低

  • 國際競爭力轉變

可以特別留意在美元升值循環中,那些「外銷導向、且生產成本仍以台幣計價」的企業,這些通常會出現利潤擴張的機會。

📌 匯率新聞背後藏的是企業獲利結構的改變,切忌一面倒看空。

ESG 與綠能股

隨著全球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政策推動,太陽能、電動車等綠能類股快速大漲。作者提醒:「政策扶植 + 資金進場 + 新聞曝光量 = 短線關注重點。」

ESG 趨勢確實是長線題材,但當政策發布後媒體密集報導、股價快速拉升、成交量放大,就要特別警覺是否出現「短線過熱」。

可以特別觀察以下三件事:

  • 是否出現投信與法人連續買超
  • ETF資金是否真正流入(如ICLN、TAN、LIT)
  • 是否有資本支出跟進,而不只是題材推升

📌 政策題材的初期是布局期;全面曝光時往往是波段減碼點。

新聞解讀三步驟

在《看新聞做投資》這本書中,林洸興老師提出一個非常實用的核心工具:「新聞解讀三步驟」。這不只是一套閱讀新聞的方式,更是一個協助你判斷哪些資訊值得納入投資分析的篩選邏輯。這三個步驟分別是:識別關鍵資訊、分析影響範圍、判斷影響程度

識別關鍵資訊

從大量新聞中,挑出「真正可能影響市場資金流動或價格波動」的內容。
不被八卦性、娛樂性或重複性資訊干擾,而是精準挑選與經濟、政策、產業結構變動有關的訊號。

例如:央行升息政策、能源價格暴漲、關稅政策改變、AI晶片需求爆發等。

分析影響範圍

針對這則新聞進行深入分析:

  • 它影響的是哪個產業?

  • 是否會連動上下游供應鏈?

  • 對整體市場是全面性還是局部性影響?

例如:美國推動基建法案,不只影響建築公司,還牽動鋼鐵、水泥、重機械與基礎設施ETF。

判斷影響程度

針對這則新聞的「強度」與「時間軸」做出預測:

  • 這是短期影響還是長期結構變動?

  • 是一次性事件還是長期資金流動的催化劑?

例如:颱風影響原物料報價,屬於短線題材;但全球 ESG政策推動,則是長期趨勢。

五個實戰提問

作者提出的「新聞解讀三步驟」基本上已經為投資人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思考架構。但在實務應用中,我發現這三步驟雖然邏輯清楚,卻在實際操作時仍偏抽象、不夠具體。為了讓這套邏輯更好執行,我進一步把這三步驟拆解為五個實戰提問,讓你能夠在閱讀每一則新聞時,有清楚的操作流程與思考節點:

  1. 從「資訊辨識」延伸出 : 新聞層級分類(總經/產業/公司)
  2. 從「影響範圍」延伸出 : 產業鏈與影響週期分析(短期或長期)
  3. 從「影響強度」延伸出 : 三個具體檢查點:市場預期差、情緒溫度、資金動能

這樣一來,原本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具體化為一套可以套用在任何新聞上的分析框架。可以幫助你清楚評估新聞價值、避免追高殺低、強化預期差判斷力

分類

可以問自己:

  • 這則新聞是屬於總體經濟(如CPI、利率、GDP)、產業趨勢,還是特定公司層級?

  • 它是「背景性因素」還是「導火線」?

區分層級是決定操作廣度與反應速度的第一步。總經新聞通常影響整體資產配置,產業新聞會引導板塊輪動,公司新聞則牽動個股短期波動。

📌建議:

  • 若是總經新聞(如美聯儲升息),應觀察對整體股債匯市的影響,先不急著選股票標的。

  • 若是產業新聞(如中國限產推升鋼價),可觀察上中下游相關族群。

  • 若是公司層級(如台積電法說),就要看是否具有代表性(例如產業領頭羊),並進一步評估預期差。

範圍

可以問自己:

  • 這個新聞影響的是哪個產業鏈?有無上中下游聯動效應?

  • 它帶來的改變是短期事件(如供應鏈中斷),還是長期趨勢(如ESG政策推動)?

了解範圍能幫助你找出「連動機會」與「轉機標的」,而不是只鎖定主角個股。

📌 建議:

  • 短期影響如天然災害、事故等,屬於短線機會,需搭配技術面進出。

  • 結構性長期趨勢如淨零碳排、AI晶片成長、人口老化對醫療產業需求提升,則適合找切入ETF或產業龍頭作波段布局。

  • 用表格或流程圖拆解供應鏈:從原料(上游)到製造(中游)再到通路(下游)。

預期

可以問自己:

  • 這個消息是市場早就知道的,還是「突發性」的新變數?
  • 股價是否已提前反應?出現「利多不漲」或「利空不跌」的背離現象?

     

這一步是抓「預期差」,也是許多交易高手的核心切入點。不是消息的本身決定漲跌,而是「與市場預期的落差」決定行情。

📌 建議:

  • 觀察法人與主力是否已提前進場(例如公告前買超、法人研究報告提前釋放訊息)。
  • 若市場預期升息3碼,結果只升2碼,雖然是升息,市場反而大漲——因為是低於預期的利多。
  • 留意股價與新聞方向是否一致:若利多但不漲,可能已反映完畢;反之。

情緒

可以問自己:

  • 這則新聞使用了哪些情緒用語?是否有誇大、渲染、不符實際波動的成分?
  • 是否屬於「市場極端情緒」的表現(如投降性賣壓、樂觀過頭)?

學會辨別媒體語言是避開群體情緒誤判的關鍵。情緒極端時常是反指標。

📌 建議:

  • 見到「血洗」、「全面崩潰」、「暴漲驚奇」等字眼時,應先回到實際數據驗證。

  • 用新聞標題作為「情緒指標」的一部分(可以類比VIX波動率指數的變化)。

  • 觀察社群、論壇、媒體廣泛出現同一立場時,常是反轉前兆。

  •  

資金

可以問自己:

  • 有沒有ETF或產業指數出現放量、突破或資金流入?

  • 龍頭股或具代表性的企業是否領先表態?

  • 籌碼面是否支撐新聞背後的多/空預期?

「價格會騙人,但資金不會。」如果新聞出來,卻沒有量能或買盤支持,很可能是「虛胖」

📌 建議:

  • 查詢ETF資金流向(可用 ETF.com、Bloomberg、Morningstar 資料)

  • 看法人(外資/投信)是否進場佈局

  • 觀察成交量是否同步放大,尤其是新聞發布當日的量價變化

Overall

當你看到一則新聞時,與其問「我要不要買」,不如先問這五個問題。這不只是一種分析工具,更是一種保持冷靜、理性決策的流程。透過這樣的結構,你就能把「新聞焦慮」轉換成「思考起點」,最終做出屬於你自己的判斷。

分享這篇實用的文章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獲取更多被動收入資料

Subscribe to receive our latest updates in your inbox!

Follow me on social
Tags: No tags

Add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