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2024年是充滿挑戰與變動的一年,國際舞台上接連發生的重大事件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格局和投資市場。從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到領導人更替,再到氣候變遷和科技產業變化,每一件大事都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考驗著全球投資者的應變能力。今天就來全面回顧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
日本地震引發全球供應鏈危機
2024年1月1日,日本西海岸發生規模7.6級地震,隨後引發海嘯,對多座關鍵港口與生產設施造成嚴重損害,特別影響了半導體與汽車製造產業。
石川縣是重災區之一,其經濟以工業為核心,擁有汽車、電子、化學等多種產業的生產設施。在工業結構中,機械產業佔比約達三分之二,人均機械製造業生產額位居全日本之首。然而,這次地震的影響已波及零售業、服務業與運輸業。由於道路與橋樑等基礎設施的嚴重受損,許多工廠被迫停工,日本製造業的供應鏈因此面臨中斷的風險。
地震還導致豐田汽車位於石川縣的10家銷售門店暫停營業。這場災難共造成約23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可能超過8000億日圓,並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帶來約0.82%的負面影響。
此外,地震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尤其是在晶片與汽車零部件領域,嚴重影響了多國製造業。
汽車和電子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賴日本進口,而基礎設施的破壞導致多數工廠停工,全球多國面臨生產延誤。以供應鏈為例,我們可以想像它像一條鐵路,當其中的一段崩塌時,整條運輸線都會停擺。對於一些資源依賴度高的國家來說,地震對其進口需求更是雪上加霜。
受此事件影響,全球半導體價格上漲了 15%,汽車交貨時間延長 20%。儘管如此,這場災難也促使許多企業開始重新審視供應鏈管理,尋求更多樣化的生產與供應地點,以應對未來潛在的風險。
日本經濟回歸正常
2024 年日本央行(BOJ)結束長達十年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邁出加息的第一步。7 月,BOJ 將政策利率從接近零的水準上調至 0.25%,這是自 2008 年以來的首次加息。同時,央行表示將逐步縮減資產購買計劃,並重新審視其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以應對持續高於 2% 的通脹壓力。這標誌著日本經濟逐步從「失落的十年」及超低利率的狀態中回歸正常化。
通脹的持續走高是推動此次加息的重要因素。2024 年上半年,日本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穩定在 2.6%,主要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及工資增長推動。同時,國內需求復甦也為經濟提供了支撐。儘管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依然存在,BOJ 的加息決策表明日本經濟已經具備一定韌性,有能力在更高利率環境下繼續增長。
日本的加息政策與工資增長密不可分。BOJ 長期以來強調,只有持續的工資增長才能支撐內需增長並確保通脹達到目標。以下是幾個重要聯繫點:
工資是消費需求的核心
工資增長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費需求。這是推動日本從通縮轉向穩定通脹的必要條件。2024 年春鬥(春季工資談判)的工資增長幅度超過 3%,成為加息的基石。
日本過去面臨「低通脹陷阱」,主要原因是工資增長停滯不前。企業在壓縮成本的情況下,往往選擇不提高員工薪資,這導致居民消費力不足,進一步限制物價上漲。2024 年上半年,日本的薪資同比增長約 3.5%,是多年來首次接近日本央行的理想目標(3%-5%)。這一數據是 BOJ 決定進行小幅加息的重要基礎。
工資與政策可持續性
如果工資增長能保持穩定,BOJ 將繼續推進政策正常化。反之,若薪資停滯或下降,加息可能被暫停,甚至重新考慮寬鬆政策。也就是說,如果未來幾年的工資增長能穩定在 3%-5%,BOJ 可能繼續加息,逐步結束超寬鬆貨幣政策,將利率上調至更正常的水準。
企業盈利與薪資調整
日本大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和金融業,由於經濟復甦和日元升值,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支持了薪資增長。然而,小型企業的薪資壓力仍然存在,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盈利受到壓力(如出口下降、成本增加),薪資增長可能放緩,從而影響通脹的持續性,這是 BOJ 關注的潛在風險。
例如,2024 年,由於日元升值和出口競爭加劇,日本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利潤受到一定影響。這可能抑制未來部分行業的薪資增長。
工資增長覆蓋範圍的重要性
BOJ 觀察的不僅是薪資增速,還包括增長覆蓋的產業範圍。若工資增長集中於特定行業,而未能廣泛覆蓋,則通脹的持續性將受到質疑。
年底日本汽車巨頭:日產與本田的歷史性合併
日本兩大汽車製造商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12月23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共同宣布將成立一家聯合控股公司整合旗下業務,目標在2025年6月前達成合併協議,2026年8月成立共同控股公司。
Honda與Nissan其實早在今年3月就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後,並在8月深化合作關係,共同研究電池、電動軸和其他方面的基礎技術,但由於Honda的財務持續惡化,加上Nissan也想找轉型突破口,因此兩家公司認為,經營整合是最佳策略。而 Honda社長三部敏宏對正式合併表示: 「中國汽車製造商和新參與者的崛起,給汽車行業帶來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在2030年之前建立起與他們抗衡的能力,否則我們就會被打敗。」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也參與初步的討論,並預計於2025年1月底決定是否加入這個聯盟。
合併有以下三大核心目標:
- 技術加速與產品競爭力提升
整合三方在電動車(EV)和次世代軟體定義車輛(SDV)平台的技術優勢,例如:Nissan 的電動車 Leaf 是全球首款量產純電動車,擁有技術基礎;Honda則在混合動力車領域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並已經推出 e:HEV 系列車型,計畫推出更具市場吸引力的產品。同時,持續支持本田摩托車業務,推動電動化技術普及。
但挑戰在於,電動車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特斯拉和比亞迪不僅技術先進,還擁有更靈活的市場運營模式。新公司需要快速推出具有價格優勢且具備創新功能的車型,否則可能難以贏得消費者青睞。
- 整合資源應對全球市場挑戰
控股公司將共享生產線、零部件採購與研發資源,以分攤巨額開發成本,提升成本效益,幫助兩家公司共同應對來自美國特斯拉與中國比亞迪的強大競爭。
共享生產線和零部件採購的確能降低運營成本,但這需要高度協調的管理機制。如果管理層之間無法順利整合,可能導致運營效率下降。Carlos Ghosn 的批評就指向了這一問題,他認為兩家公司產品線重疊,缺乏互補性,整合過程可能更多是為了政治目的,而非工業邏輯。
- 推動碳中和與安全技術
合作專注於研發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包括實現碳中和目標和零事故行車安全方案,以確保領先地位。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全球影響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出口國,2023年電動車出口總值達到341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70%。歐盟是中國電動車的主要出口市場,近40%的中國電動車流向歐洲。截至2023年,中國製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市佔率已達8%,預計2025年將增至15%。此外,中國電動車價格普遍比歐盟生產的同類車型便宜約20%,在國際市場中極具競爭力。
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能源政策促進電動車產業發展,包括:
- 購車補貼:降低消費者購買門檻。
- 充電設施建設:加速基礎設施佈局,提升便利性。
- 電池生產成本降低:提高國內電池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這些政策助力中國品牌如比亞迪(BYD)和蔚來(NIO)迅速崛起,並推動出口量大幅上升。同時,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歐盟的風險意識與貿易應對
中國廉價電動車的大量進口引發歐盟對供應鏈依賴的擔憂,這種情況被認為與此前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類似。如果中國戰略操控關鍵供應鏈,歐盟可能面臨原料價格飆升及供應短缺的風險。此外,歐洲汽車製造業的勞動市場受到挑戰,影響約300萬相關就業人口。
針對貿易不平衡,歐盟執委會於2024年6月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臨時關稅。同樣,美國在同年5月提高了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包括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以保護本土產業。
全球能源市場與資源挑戰
這如同一場城市交通的轉型計劃,大量家庭開始捨棄燃油車,轉而選擇電動車。隨著電動車普及,全球石油需求下降,2024 年國際油價全年下跌了 12%。此外,電動車行業的快速成長刺激了電池技術創新,鋰、鈷等關鍵材料的需求持續上升,供應緊張推高了這些資源的價格。
以投資方面來看,可以關注新能源產業鏈、電動車製造商:
- 新能源產業鏈投資:關注電池製造商、鋰礦和其他原材料供應商,例如 Albemarle Corporation(ALB)。這些企業將從全球電動車需求中受益。
- 電動車製造商:布局全球領先的電動車公司,例如比亞迪、蔚來和特斯拉,並關注它們的海外市場表現。
美中科技競爭升級:半導體戰爭
2024 年,美國進一步升級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限制,對半導體出口實施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包括禁止先進晶片技術的輸出,並加強對本國半導體企業的補貼。同時,美國撤銷部分美國企業對華為供應電腦晶片的許可,影響到英特爾(Intel)和高通(Qualcomm)等企業,英特爾更坦承第二季度營收將因此受到影響。輝達也停止接受中國客戶的 H20 晶片訂單,因這款特別供應中國的晶片也可能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輝達約損失 120 億美元 H20 的訂單。
這些限制措施表面上以「國家安全」為名,但實際上已逐步轉向全面壓制中國科技發展。
為應對美國的壓制,中國加快自主研發步伐,推出多款高效能處理器,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此外,中國政府進一步推動政策支持,要求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逐步淘汰英特爾和 AMD 的處理器,改用華為與飛騰等本土產品。雖然中國半導體行業在短期內面臨技術瓶頸,但國內市場的支持促使行業快速成長。
美國可能對中國電動車產業採取極端措施,包括禁止中國連網汽車進口美國或課徵高達 100% 的關稅。這些舉措被認為更多是為保護本國產業,而非真正出於國家安全考量。同樣,對新能源車與電池的限制進一步凸顯美國扶持本土企業的意圖。
這場科技競爭如同一場國際級的高端跑車比賽。美國通過限制「燃料」(先進技術)供應試圖減緩中國的發展速度,而中國則試圖通過自主創新追趕。然而,這場競爭不僅改變了全球科技行業的格局,也使技術供應鏈的重新布局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
美國總統選舉引發市場劇烈波動
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展開激烈角逐,這場選舉不僅牽動美國政治走向,也對全球市場產生深遠影響。Trump的「美國優先」政策再次成為核心,而Harris則聚焦綠色能源和科技創新。市場因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出現劇烈震盪,標普 500 指數在選舉周波動幅度達到 5 年來的最高水平。
民調中被誤判選情緊繃的川普,在11月贏得了美國總大選。他拿下了所有7個搖擺州,並持續控制眾議院,而且贏回了參議院。川普將在2025年1月20日重返白宮。
這只是這場已經十分動盪選戰的一個轉折。這場選戰還出現對川普的2次失敗暗殺,而川普則面臨4項起訴與1項刑事定罪。
美國GDP在高利率的環境下,依舊強勁增長
2024 年美國 GDP 的強勁增長得益於多層次因素,包括超額儲蓄的釋放、政府的財政支持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的分化。高利率環境下,企業盈利能力在行業間呈現明顯分化:部分行業因融資壓力或成本上升面臨挑戰,而金融和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盈利增長則對經濟活動形成有力支持。
名義 GDP 的抬高效應
- 名義與實質 GDP 的影響
高物價水平抬高了名義 GDP,使其因能源、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而顯得更具增長性,但掩蓋了實際經濟活動的放緩。相較之下,實質 GDP 經過通脹調整,反映實際經濟活動增速,在高通脹壓力下受到抑制,因居民購買力下降和企業投資縮減而放緩。也就是說,高通脹侵蝕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當物價上漲速度超過工資增長時,實際購買力下降,削弱了消費能力 消費需求的分化現象
中高收入人群受益於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較強的財務緩衝,消費能力穩健,支持高價商品與服務需求;而低收入人群受通脹侵蝕實際購買力,削減非必需品開支,對GDP中的耐用消費品需求構成壓力,導致經濟需求呈現分化。
企業盈利能力與經濟活動的支持
高利率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挑戰
- 融資成本上升: 高利率增加了企業的借貸成本,特別是依賴債務融資的行業(如房地產、建築和資本密集型製造業),盈利能力可能因此受壓縮。企業需要更多現金流來支付利息,削減了可用於投資的資金。
- 成本壓力加劇: 高通脹環境下,企業的原材料和運營成本已經上升,加上高利率帶來的融資壓力,使得部分企業難以維持盈利。
盈利能力分化與經濟活動的支持
- 受益行業:
一些行業(如金融和銀行)在高利率環境中因利差擴大而受益。這些行業的盈利能力提升,帶動了投資活動的增長,對 GDP 構成正向貢獻。 - 承壓行業:
資本密集型行業(如基建和能源)受高利率的影響,投資意願下降,對經濟活動產生抑制作用。
- 受益行業:
盈利能力影響投資與就業
企業盈利能力直接決定其資本支出和招聘計劃:- 盈利強勁的企業通常會擴大投資,如購買新設備、進行技術升級,這些投資活動是 GDP 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 盈利能力下降的企業則可能減少資本支出和裁減人員,抑制內需,進一步影響 GDP。
股市與財富效應的增強
- 盈利能力強的企業通常能吸引更多投資者,推動股市上漲。股市的良好表現增強了中高收入人群的財富感,進一步促進消費。
- 相反,若高利率導致企業盈利下降,股市波動可能削弱消費者信心,對內需和 GDP 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出口企業的穩定性
儘管美元走強使美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下降,但盈利能力穩定的高附加值企業(如半導體、軍事裝備)在全球需求支持下,對美國 GDP 的增長貢獻依然顯著。
政府政策的調節作用
- 財政刺激的支持
美國政府推出的基建和新能源投資計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穩定了消費能力,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直接支持。 貨幣政策的平衡作用
美聯儲的高利率政策在穩定物價方面發揮作用,雖然對部分行業的需求形成抑制,但通脹的回落為企業盈利和消費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超額儲蓄與槓桿行為
超額儲蓄釋放
疫情期間累積的儲蓄逐步釋放,推動了耐用消費品、旅遊和餐飲領域的需求,對內需形成有力支撐。固定利率結構的影響
許多美國家庭在低利率時期以固定利率貸款購房,這使加息對其日常支出的影響有限,維持了家庭的基本消費能力。
未來,若高利率政策持續,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可能對 GDP 增長構成更大挑戰,尤其是在投資和內需領域。如何在政策層面平衡利率影響、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將是確保美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川普重返白宮
2025川普將重返白宮,他的政策可能對未來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基於川普的競選承諾,未來四大政策將成為焦點:放鬆監管(特別是加密貨幣領域、AI)、非法移民管控、減稅、貿易戰。這些政策將以不同方式塑造美國的經濟格局。
放鬆監管(加密貨幣)
川普政府可能推動放鬆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吸引更多資本流入該領域,增強美國作為全球加密金融中心的地位。例如,可能放寬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合規要求,或減少對加密相關企業的審查壓力。
- 正面影響:
提振創新與投資:放鬆監管將吸引更多加密貨幣企業在美國設立業務,促進相關技術(如區塊鏈)的發展。
提高金融科技競爭力:降低監管成本將促使美國金融業更加活躍,對經濟增長產生推動作用。
- 風險挑戰:
金融市場波動:監管放鬆可能增加市場不穩定性,尤其是在詐欺與非法資金流動風險升高的情況下。
聯準會態度:Fed 可能對加密貨幣的金融穩定性表現出更加謹慎的立場,表示:「央行不打算把比特幣加入到資產負債表裡。」鮑威爾進一步解釋,根據現行聯邦法律,聯準會並不被允許持有比特幣,除非國會修法,這表明聯準會在加密貨幣領域仍保持審慎立場。
放鬆監管(AI)
川普政府預期將大力推動 AI 領域的發展,可能減少對企業採用 AI 技術的法律和倫理限制,例如:放鬆隱私數據使用規範,支持企業在醫療、金融和製造業中廣泛採用 AI。
- 正面影響:
產業升級與創新加速:AI 技術應用的放寬將促進相關領域(如自動駕駛、醫療技術和軍工)的創新和增長。
就業市場調整:AI 推動的效率提升可能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支持盈利能力和資本支出。
- 聯準會態度:Fed 可能對 AI 驅動的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但也需應對 AI 技術普及帶來的就業結構性挑戰,如技能替代引發的社會問題。
非法移民管控
川普在移民政策上一向強硬,他也表示會再次推動更嚴格的邊境管控和反非法移民政策。
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嚴格限制非法移民可能減少低技術勞動力的供應,特別是在農業、建築和服務業等依賴移民的行業,導致用工成本上升,進一步推動物價上漲。
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非法移民是美國基層經濟的重要消費群體。移民數量減少可能削弱內需,對食品、住房和日用品市場帶來壓力。
潛在影響:非法移民管控短期內可能加劇勞動力短缺,增加企業成本;但長期來看,或將推動技術自動化,提高產業效率。
聯準會觀點:非法移民的減少可能加劇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導致薪資增速上升。Fed 或將考慮收緊政策以應對通脹壓力,但這可能抑制經濟增長。
減稅政策
川普的減稅政策將大幅降低企業稅率(從21%降至15%)
企業的影響:減稅能增加企業可支配收入,支持資本支出與研發投資。這將提振股票市場,並吸引更多外資流入美國。
居民的影響:個人減稅將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需求,推動零售和服務業增長。但如果減稅未能帶來相應的經濟增長,可能加劇財政赤字。
潛在影響:
減稅可能在短期內刺激經濟活動,但對長期財政穩定構成挑戰,特別是在債務水平高企的背景下。
聯準會觀點:
減稅可能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但長期財政赤字的擴大或將對金融穩定帶來風險,Fed 可能更傾向於維持高利率以對沖財政刺激帶來的過熱效應。
貿易戰(貿易保護主義)
川普會再次採取強硬的貿易政策,特別是針對中國。
- 對進出口的影響:高關稅可能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加劇國內通脹壓力,特別是消費電子和日用品領域。但部分行業(如能源與製造業)可能因進口替代政策而受益,實現產能回流。
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貿易緊張可能推動企業重新布局供應鏈,加強與其他貿易夥伴(如印度和越南)的合作,但短期內可能增加企業轉型成本。
聯準會觀點:
貿易戰引發的進口價格上漲將對通脹形成上行壓力,Fed 或被迫進一步收緊政策。但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抑制全球經濟增長,Fed 在政策決策時需權衡國內外經濟的不確定性。
綜合來看,川普的政策既可能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長機遇,又可能因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不協調以及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對美國的長期經濟結構和全球地位造成影響。未來經濟能否穩定增長,將取決於這些政策的執行力度、對財政赤字的管理,以及美聯儲在平衡經濟刺激與通脹控制方面的政策應對。
人工智慧(AI)大規模應用
2024 年被稱為人工智慧(AI)元年,各大行業在 AI 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在醫療領域,AI 技術被用於癌症早期檢測,提高診斷準確率;在金融領域,AI 驅動的投資工具讓機構投資者能更快、更準確地捕捉市場機會。AI 技術還進一步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Waymo 和特斯拉分別推出了商用自動駕駛計劃。AI 對生產力和效率的提升帶動了科技板塊的全面增長
AI 的崛起如同引入一位超級助理,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複雜的工作,並幫助人類解決一些以前無法應對的挑戰。以醫療為例,AI 分析龐大的基因數據,比人類醫生能更快地識別潛在問題,極大提高了效率。同樣地,在金融領域,AI 為機構投資者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速度和精準度。
但 AI 的發展也引發了倫理與監管方面的挑戰。例如,自動駕駛技術雖然成熟,但法律框架尚未完全到位,如何界定責任仍是一大難題。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與合規之間取得平衡。
AI 的快速普及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2024 年,標普 500 科技板塊上漲了 28%,其中人工智慧相關企業的漲幅尤為顯著。例如,NVIDIA 的股價在一年內翻了一倍,因為其高性能計算晶片成為 AI 技術的關鍵支柱。
針對AI大規模的應用,我們可以專注於 專注 AI 相關企業(AI 技術龍頭公司如 NVIDIA、Alphabet(Google 母公司)和 Microsoft)這些公司在 AI 領域的領導地位無可撼動。還可以 關注應用場景,投資於因 AI 應用受益的行業,如醫療科技(Medtronic)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
俄烏戰爭持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戰爭持續近兩年,對全球經濟及地緣政治格局造成深遠影響。2023年烏克蘭反攻未果,今年8月則發動突襲庫斯克地區,試圖轉移俄軍注意力,但未達成目標,俄軍在東部地區穩步推進。隨後,俄羅斯以空襲回應,並加強在頓內茨克的攻勢。
戰爭的國際化進一步升級,包括上萬名北韓士兵加入俄方作戰。11月,烏克蘭在美國和英國的支持下,首次使用西方長程飛彈攻擊俄羅斯,俄羅斯則以洲際彈道飛彈回擊,並警告可能動用核武,威脅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國家。
這場戰爭對全球能源與糧食市場造成重大影響。俄羅斯能源出口受制裁影響,推高能源價格,對依賴進口的國家如歐洲造成沉重壓力。糧食供應因俄烏雙方生產與出口受阻,導致糧價飆升,加劇糧食安全危機。
在此情況下,能源與糧食相關產業既有機遇也伴隨高風險。
英國對俄羅斯石油貿易實施制裁
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發酵,各國對俄羅斯的製裁力度進一步加強。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已對俄羅斯實施多輪經濟制裁,意在削弱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2024年,英國針對俄羅斯的秘密石油交易網絡採取新一輪制裁,凍結資產並禁止一家重要的俄羅斯石油貿易公司參與國際交易。此舉直接導致俄羅斯石油出口減少20%,短期內推高了國際油價。
這個秘密石油交易網絡涉及國際公司、海運企業與離岸公司,透過複雜的金融操作規避制裁。英國的制裁旨在打擊這些非法交易,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財政收入。此政策也促使歐盟國家加快尋找替代能源供應來源,同時加大再生能源的投資力度。例如,德國在2024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化石燃料發電,顯示能源轉型的進展。
這次制裁獲得美國與歐盟的支持,強化了國際對俄羅斯的壓力。然而,歐洲短期內需面對能源價格上漲的挑戰,尤其是在冬季能源需求高峰期。與此同時,俄羅斯則加大對亞洲市場的出口力度,特別是中國與印度,但其經濟收入仍受到重創。
制裁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顯著,加劇了市場分化並帶來短期不穩定。2024年初,石油價格一度升至每桶95美元,但隨著替代能源供應增加,年底回落至每桶78美元。此波動對全球股市產生壓力,也凸顯出能源市場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高度敏感性。這場制裁行動不僅削弱了俄羅斯的經濟基礎,也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的長期調整。
全球通脹壓力的緩解
隨著各國央行積極收緊貨幣政策,全球通膨壓力在2024年出現顯著緩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報告,全球通膨率從2023年的6.7%下降至2024年的5.8%,並預計到2025年進一步降至4.3%。這一趨勢反映出各國央行的加息政策在抑制總體需求和穩定物價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然而,服務業價格壓力依然頑強,尤其在住房和醫療這兩大核心領域,通膨水準幾乎是疫情前的兩倍。住房價格的上漲主要受到建築成本升高、土地供應短缺,以及高利率對供應的壓制影響。高利率不僅削弱了建商的供應意願,還推高了貸款成本,加劇了住房供應短缺,進一步推升租金和房價。
醫療價格的居高不下則與勞動力短缺、技術升級投入成本增加,以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需求增長直接相關。醫療專業人員供應不足推升人工成本,而新技術的應用則提高了設備與研發成本。此外,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進一步推動了醫療費用的上升。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服務業核心領域的價格壓力,對居民生活和經濟穩定造成挑戰。
對於全球通脹壓力的緩解,我們可以更關注在幾個產業:
消費類股:通脹下降和消費者信心回升有利於必需和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建議投資如 Target、Walmart 等零售巨頭。
房地產基金:隨著利率下行,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將受益,例如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代碼:VNQ)。
固定收益資產:利率下降使債券價格上漲,建議增加投資級企業債券和長期國債的配置,如 iShares 20+ Year Treasury Bond ETF(TLT)。
東南亞經濟的快速崛起
2024 年,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吸引了大規模外資流入,成為供應鏈轉移的主要受益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
- 越南:
- GDP 增速達 7%,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6.5%。
- 憑藉電子製造業吸引科技巨頭(如蘋果、三星)。
- 國內生產總值達 4,658 億美元,超越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第五大經濟體。
- 推動新一輪自由貿易協定(FTA),降低進出口關稅。
越南近1億人口中,58%的人口年齡在35歲以下,這讓越南對投資者充滿吸引力。儘管越南經濟增長強勁,但仍面臨國內問題阻礙。雖然越南是該地區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但它在腐敗、政治審查、人權和公民社會等方面聲譽不佳。
- 印尼:
- 吸引 450 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創歷史新高。
- 因豐富的鎳資源,成為電動車電池生產的核心供應地。
- GDP 總值達 1.1 兆美元,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 政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效率。
- 菲律賓:
- 超過 1 億人口,為東南亞第二大人口國。
- 經濟增長受益於服務業擴張、海外勞工匯款,以及基礎設施建設。
東南亞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穩定的政策環境和積極的經濟改革,吸引了大量外資湧入。此外,該地區擁有龐大且年輕的勞動力資源,提供了低成本的製造優勢。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促進了產業升級,而印尼等國的自然資源(如鎳礦)則成為支持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然而,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基礎設施的落後制約了部分地區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在物流和交通方面。此外,經濟增長伴隨資源開採帶來環境壓力,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隨著經濟進步,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可能削弱該地區的競爭力。而部分國家的政治和政策穩定性問題,也可能影響外資對長期投資的信心。
總體而言,東南亞依靠年輕人口結構、供應鏈轉移和外商投資快速崛起,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各國在享受快速發展紅利的同時,需積極解決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和政策穩定等問題,確保經濟長期穩健發展。
全球碳中和目標推進
淨零碳排/淨零排放(Net Zero)的概念早在2016年《巴黎協定》中出現。 為確保全球平均升溫目標在2℃以內,2030年減碳50%、2050年達到碳中和成為國際共識。 目前為止,全球已至少有135個國家及1049個城市承諾將會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淨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
2024 年,各主要經濟體在碳中和進程中加快步伐。歐盟通過了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對進口產品的碳排放徵稅,推動企業降低供應鏈中的碳足跡。中國則宣布在 2030 年實現碳排放峰值之前,投入 1,500 億美元建設太陽能和風能設施,並啟用多個大型碳捕捉與儲存(CCS)項目。美國則推出綠色氫能的稅收優惠計劃,吸引大量企業進入新能源領域。這些舉措顯示全球正在積極推進碳中和,並為相關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遇。
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推進就像是一場接力賽,每個國家和企業都需要貢獻力量來完成這一全球挑戰。歐盟的 CBAM 政策相當於為高碳產品設置了一道關卡,迫使供應商改用更清潔的生產技術。例如,鋼鐵和水泥行業面臨的壓力尤其大,因為這些行業傳統上是碳排放的重災區。
另一方面,中國的投資不僅顯示了其減碳承諾,還為清潔能源產業注入了大量資金。例如,2024 年中國新增的光伏發電能力佔全球的 45%,進一步鞏固其在太陽能技術中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推出的綠氫政策被視為未來解決重工業排放問題的重要一環,對長期減排具有關鍵意義。
然而,這些努力並非沒有挑戰。高昂的轉型成本和技術瓶頸仍然是主要障礙。例如,碳捕捉技術雖然前景可觀,但目前仍處於高成本的階段,需進一步突破才能實現規模化應用。
關於碳中和的目標推進,可以注意幾個企業:
- 再生能源企業:考慮投資於光伏和風能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例如 First Solar 和 Orsted,這些公司將直接受益於全球碳中和進程。
- 綠色氫能產業:選擇專注於氫氣生產和儲存的公司,如 Plug Power 和 Ballard Power Systems,這些企業有望成為未來能源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 碳捕捉技術:布局擁有碳捕捉技術的先進公司,如 Aker Carbon Capture 或關注相關的專項基金,這些技術可能成為高碳排放行業的救星。
黃金全年上漲27%
2024 年,黃金價格全年上漲 27%,主要受到多重因素的推動。首先,烏克蘭和中東的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歐洲能源危機持續,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這些緊張局勢提升了市場對避險資產的需求,使得黃金作為傳統避險工具價格上漲。此外,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也進一步推動了黃金需求,投資者在政治局勢動盪時傾向於選擇安全資產。
貨幣政策的變化同樣對黃金價格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央行的降息預期降低了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增強了其吸引力。而新興市場國家在外匯儲備多元化過程中大幅增持黃金,進一步推動價格上升。同時,中國和印度的黃金需求預計將在2025年繼續增長,這些國家消費者的黃金需求,尤其是珠寶和投資需求,對黃金價格形成強力支撐。
通膨方面,雖然整體壓力有所緩解,但核心通膨的黏性依然存在,市場對購買力侵蝕的擔憂促使投資者將黃金視為對抗通膨的重要資產。在全球高利率政策背景下,經濟放緩和潛在危機的風險也加強了避險需求。
美元走勢對黃金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若美聯儲進一步放緩加息步伐,美元可能走弱,這將降低黃金的持有成本並提振其價格。此外,美元與黃金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通常,美元走弱會推高黃金價格,而美元走強則可能抑制黃金上行。展望 2025 年,美元的潛在疲軟可能成為黃金價格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黃金價格的潛在風險也值得關注。若 2025 年全球經濟出現意外強勁增長,資金可能從避險資產轉向風險資產,導致黃金需求下降。同時,經歷 2024 年的大幅上漲後,黃金價格可能在 2025 年面臨技術性回調的壓力,尤其是在資金短期流出或市場情緒轉變的情況下。
專家認為,黃金價格可能繼續上漲,甚至有望突破每盎司 3,000 美元。不過,這一趨勢仍然取決於地緣政治局勢和全球經濟變化。對於投資者而言,適當增加黃金在資產配置中的比例,有助於分散風險並保值增值。但同時也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策略,以應對潛在的風險與挑戰。
Overall
2024年,日本地震引發全球供應鏈中斷,尤其影響半導體和汽車產業,推動企業多元化供應鏈策略。全球碳中和進程加快,歐盟徵碳稅、中國投資清潔能源,美國推綠氫政策,能源轉型加速。AI技術進入應用元年,提升醫療、金融與自動駕駛效率,促進科技股增長。同時,本田與日產宣布合併應對電動車競爭,中國電動車出口大增挑戰歐美市場。俄烏戰爭升級,能源與糧食市場波動;美中貿易戰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黃金價格因避險需求上漲27%,而各國貨幣政策調整緩解通膨壓力,顯示全球經濟在動盪中尋求穩定。